金寨土特产 认准乡下铺子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资讯 >> 新闻资讯

他把金寨挂面做成了金寨的一个品牌,做出了长寿之乡的传承

发布时间:2023-12-07    来源:乡下铺子    浏览次数:
面食,古老的食物,曾叫过“汤饼”。千年历程,造就了无数的美食。北方喜面,粗细不同,形状不一,口味繁多,手擀面、甜小面、热干面、重庆小面、刀削面......挂面,就是其中的一种。
挂面,细直中空,最为素净。可容纳万千滋味,也可纯粹果腹,任何食材都可汇集。这是一个古老的传承,做好挂面,做成极致,是不容易的。李先辉,不高的个子,极瘦的身板,有着一股常人没有的狠劲。
金寨挂面
他把挂面做成了金寨的一个品牌,做到了全网覆盖,做出了长寿之乡的传承。农家的挂面,在他的带领下,在创新技术和设备上申请了多项专利,产品也加丰富,有多彩蔬菜面、儿童面、酱包面、即食产品等30余款。“一份挂面也有如此之多的专利,有如此之多的好产品,着实不易。”
地道的手工挂面,多是在冬腊月,细如银丝的挂面瀑布般地在5米多高的面架上随风飘动,轻指拂动,有些许细微毛刺,这是机器加工所不具备的。挂面的手艺,在金寨大小村庄里,那是一门传承,是口耳亲传。记得小时候,逢着合适的天气,村里到处都是洁白的挂面,银丝倾泻,阳光热烈,平地增添几分暖意。
制作虽不繁复,从头一天算起,也要10多个小时。和面、切条、盘条、上条、发酵等工序,70余小步骤,才能将面粉变成细而中空的银丝面。和好了面,静静地等待着。直到午夜,醒面的过程已经完成。村里老人们开始了搓面盘面,手上下翻飞,面团变成长长的条,一圈又一圈,盘在大红泥瓦盆里。这时的面,像蛇吐着信子,又像是层层叠叠的花瓣。破晓时分,盘面完成了第二次发酵,即将进入鼓角争鸣的绕面时节。柔韧的面条,被拉伸、拉细,快速地绕在两根竹子上,放入专用的面箱,等待面更大程度的舒展。
盐和水的精炼配比,此时,像是响鼓,如珠玉落盘。
青山,毗临响洪甸水库,气候宜人,是养生的好地方。在这里,有远山,有村巷,有黛瓦,有白墙,他们浸染在湿润的溪流里、映照在冬日的暖阳里。梯地弯弯曲曲地伸展,摘茶的姑娘双手飞舞,采摘着春的希冀。地里的艾草蓬勃生长,风中摇曳,身姿曼妙。炊烟袅袅升起,弥漫着草木香味,缠绕着农家饭菜的醇香。小时候的先辉,走在崎岖的山路,看着远远近近水墨山水画,吃着地道的手工挂面,忽地感到岁月静好。此时的他,还没意识到有一天,会成为手工挂面的传承人。
好山出好水,好水养好人,好人创办好企业。苍劲的手和着细细的面,反复揉压,使蛋白分子的陈列变得紧密,持续的发酵产生中空细孔,在冬日的阳光下,口感越发细腻绵软。这样的好挂面,却只能在冬日,只能是天气晴好的日子。
金寨挂面
如何让这样的好产品长年生产,改变祖辈们在室外挂晒挂面无法量产的窘境,他决定就从生产销售挂面做起,让产品在室内生产,让挂面有阳光的味道。心意已定的他很快便选址建厂房,聘请当地最有名的制作挂面的师傅们一起来研发制作挂面。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室外挂晒挂面的技术不是那么容易突破,一次两次很多次.....他每天和师傅们泡在一起,尝试各种方法,最终在建厂一年后,他带领公司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室内手工制作挂面方法,解决了室外制作受天气、环境等因素不能量产的难题,实现了手工挂面的标准化、规模化和量产化的华丽转身,有效填补了纯手工挂面的市场空缺,也实现了把好的食材变成了工艺。
“做的好,卖得更远”。这一直是李先辉的目标。300多名制作非遗手工挂面传统艺人,每天量产上万斤的手工挂面。
“把简单的挂面做好,就不简单;把普通的电商琢磨透,就不普通;把创业的艰辛当做蜜来品尝,就不平凡!”这是李先辉的心声。他从零起步时,没人知道创业的艰难。2015年公司创办时,不足20人。至如今,有着电商工作团队,有5家工厂、1家体验店,总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,拥有员工300余名,年产值达亿元。作为创业者,他是幸运的。通过风的起舞,让金寨挂面传播在淘宝、天猫、京东、有赞、拼多多等各大电商平台。
与先辉交谈时,他深感做农业的不易。做农业,产品难以创新,利润微薄,每每如履薄冰。虽如此,他却总是在崎岖中前行。正是团队的努力,先徽挂面获得了成功。李先辉高兴地说,“他们有的成为了我们的挂面师傅,有的成为了我们的供货商,有的成为了我们网店的销售员。”金寨县已有483人(农户376人,脱贫户107人)在网上开设店铺,为金寨特产打开广阔市场的同时,也为乡村振兴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。
先徽公司运营的“长寿金家寨”品牌,通过“电商+基地(合作社) +农户”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,现开发的“长寿五珍”“金寨四茶”等长寿系列产品,共60余款,所有农产品都收购于当地种植大户、合作社、脱贫户,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的品牌化、多元化,每年带动当地群众直接增收800余万元,便是“长寿金家寨”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所在。